混搭實驗,台灣風格 In the House

Know-HAO | June 17, 2021

當你看完上一篇專欄,對「台灣風格」有更多想像後,會想生活在這樣的住家中嗎?一直以來,我企圖在台灣的新舊風格之間,翻玩各種建材和傢俱,尋找彼此間最佳黃金比例,嘗試將台灣味蘊藏於有形中,卻不突兀。

轉譯舊時材料

在「春泥秋陽」這個案子中,住著一對年約 60 餘的退休夫妻,他們的閱歷成為用材料說故事的重要基礎。玄關地板使用台灣早期常見的和平白宜蘭石,以碎石拼工法拼接而成,立面為加深紋路的煙燻橡木牆,天花板則應用齊頭分割的仿舊木樑,一路延伸至茶室天花板,並在通往客廳端設置三面鍍鈦金屬編織網,不僅解決玄關較為封閉的格局問題,也使客廳與茶室之間恰似有若隱若現的屏風區隔,實驗混搭出台灣經典風華與現代精緻風格。

來到一對夫妻為 3 名子女打造的親子空間,整體色調設定為「半完成」的停留狀態,好似保留下剛結束批土的質樸樣貌,讓視覺和觸覺回歸孩子想像力純粹的原點。其中,樓梯扶手以水泥、花格磚堆砌而成,這是因應台灣海島型氣候而誕生的材料,夏天遮陽,冬天擋風,從細節探出隱藏其中帶點復古的「自然」語彙。

創新台味傢俱

偶爾停下捨近求遠,選擇以台灣文化底蘊而設計的傢俱,反而更能貼近你我的生活記憶。生長於清澈水梯田的輪傘草是阿美族傳統編織材料,Kamaro’an 與部落阿姨每天看著山海起伏,潛移默化下編織出有如海浪波濤般的「浪草燈」,每個角度的姿態皆不同,置於空間中就像是徐風吹進室內,吹起它的韻律感。

Kamaro’an 的浪草燈,強化了空間的韻律性。(春泥秋陽)

Kamaro’an 的浪草燈,強化了空間的韻律性。(春泥秋陽

META Design 是一群在台灣山上做燈的人,他們以錐形木圈堆疊出「Smile 手工木質吊燈」,形狀恰似一座座山頭,我們將「雲朵下的生活劇場」這個作品中的天花板以特殊水泥漆粉刷出手繪感,轉化為山嵐形象,與吊燈相互呼應;搭配上路力家器具的「新生燕椅」,承襲於 60 年前尋常百姓家的孔雀椅,保留柔軟的 S 型後腿,展現優雅輕巧姿態,為空間整體烘托出富有創造力和律動感的溫潤木質色調。

META design「smile 手工木質吊燈」與路力家器具的「燕椅」被運用在「雲朵下的生活劇場」案例中。

META design「smile 手工木質吊燈」與路力家器具的「燕椅」被運用在「雲朵下的生活劇場」案例中。

混搭台灣風:持續實驗中

近期我與好室團隊正在全新畫布上,繪製若隱若現的台灣風味,玄關地板以大小石材錯落的磁磚模擬傳統磨石子,環保且易於保養;移動式櫃體正看是屏風,側看則是鞋櫃,藤編表面兼具通風與穿透感;廚房牆角的水泥花格磚使得牆面更為輕盈,牆後的儲藏室也有了喘息的空間;而高雄木工房 HAAP Furniture 以菜櫥為原型所設計的櫥櫃,具備操作平台與電器櫃功能,貼近現代家庭的使用習慣⋯⋯,完整設計概念容我賣個關子,留待日後再與你們分享。

進行中的案子 3D 圖,持續尋找台灣風格的混搭和轉譯機會,延伸更多可能性。

進行中的案子 3D 圖,持續尋找台灣風格的混搭和轉譯機會,延伸更多可能性。

廚房流理台與中島檯面採用相異的馬賽克磚,展現復古灶咖風貌。

廚房流理台與中島檯面採用相異的馬賽克磚,展現復古灶咖風貌。

相較於沿用古早味,我更喜歡那些順應時代而重新轉換的材料表情與傢俱設計,在新舊之間,創造屬於這片土地的設計與生活,也希望有朝一日,有越來越多人在搜尋室內設計風格時,道出:「我喜歡台灣風!」這句話,讓台灣風格開始入住你我的日常。

本文同步刊載於雜誌《室內interior》#330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