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厝台灣風格,開始台式新生活運動

Know-HAO | June 10, 2021

如果可以擁有一個新的空間,或一個家,你想呈現北歐風、工業風還是古典風呢?閃過腦海的,不外乎是來自歐美地區的主流風格,或是亞洲的日式、中式、南洋風,多數人的願望清單上,卻始終獨缺了在地的台灣風這一味兒,但什麼是「台灣風格」呢?

隨著文化保存意識提升,以及政府推動的《危老重建條例》,在台灣促成了一波老屋翻新潮,像是台南第一間老宅民宿「謝宅」、活化眷村的「軍旅舍」,或是宿舍改建的「神農青舍」等,案例中不乏民宿、餐廳、或文創園區,那住宅呢?台灣風格經常止步於觀光性質,顯少被我們帶進日常,這或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。近期我們就接到幾個特別的設計案,業主提出以「台灣風格」為設計主軸,希望下一代不會只記得國外的經典設計,而是能夠從小在台式文化美學裡成長不忘本,這也使得我起心動念寫下這篇,與你們分享被遺忘的美好。

學習與過去的空間,重修舊好

依內政部統計,台灣超過半數的購屋族會選擇購買中古屋及老屋,當身在這個存續已久的空間中,面對斷垣殘壁,漏水壁癌等問題時,除了打掉重練外,或許可以思考如何保留、復原以及賦予它新機能,不需繁複的線板或是厚重的系統櫃,而是「重新修復舊時的美好」,順應設計出符合當代的生活方式。

刻意在客廳保留新舊磚,對比三個年代的紅磚色澤;用檜木、水泥、磨石子,在天地壁玩味材質的粗樸韻味。(大厝護龍)

刻意在客廳保留新舊磚,對比三個年代的紅磚色澤;用檜木、水泥、磨石子,在天地壁玩味材質的粗樸韻味。(大厝護龍

日治時期引進的洗石子與花磚工藝,仿照傳統工法重新打蠟拋磨後,就能像全新完工般,迎接新的一家子入住;看似不堪用的「鐵花窗」也曾是台灣經濟起飛時,家家戶戶的防盜窗,現在看來,鐵工匠凹折出的紋路,自帶一股典雅的美感,可以讓它繼續保衛家園,或是裁切重組成露台欄杆、壁面裝飾,這些都是我們與空間對話,學習如何與它重修舊好的過程。

日治時期,非富即貴的花磚建材,如今也嵌入尋常百姓家。(大厝護龍)

日治時期,非富即貴的花磚建材,如今也嵌入尋常百姓家。(大厝護龍

廚房牆壁改成玻璃,打破傳統灶房保守封閉的型態,使視線能延續至客廳與庭院。(大厝護龍)

廚房牆壁改成玻璃,打破傳統灶房保守封閉的型態,使視線能延續至客廳與庭院。(大厝護龍

舊物新生活,故事未完待續

傢俱是無聲的家人,默默陪伴我們喜怒哀樂、生老病死,當你離開時,它們或許會被帶走、留下、抑或是丟棄,最後可能被時代淘汰,但那其中可能就有即將消逝的台灣風格。

這些古樸的舊物是我們長時間從各地蒐羅而來,混搭 40~80 年代的台灣與歐洲設計。(大厝護龍)

這些古樸的舊物是我們長時間從各地蒐羅而來,混搭 40~80 年代的台灣與歐洲設計。(大厝護龍

早期 70 年代常見於冰果室和藥局的喇叭椅,擺在居家空間中,顯得活潑有趣,展現台式普普風;近年常看到的 Y Chair 和 Cesca Chair 等藤編擺設,大家都忘了,台灣其實也有屬於自己的藤編技藝,老籐椅和藤茶几的多種編織花樣,堅固又涼爽;無電冰箱「菜櫥」和中藥櫃的舊有功能雖被取代,卻彰顯了它的儲物和展示用途,細數不完的老傢俱,它們的生命週期尚未停止,只是換了新的家人,開始新的故事。

椅子排排站,大人小孩排排坐,一起在門口話家常。(大厝護龍)

椅子排排站,大人小孩排排坐,一起在門口話家常。(大厝護龍

經由時間淘選留下的空間與物品,其實俯拾即是,可以到家鄉古厝尋個寶,或是細心觀察生活周遭,可能就有台灣味蘊藏其中,再透過當下的自己,重新理解與詮釋,在一新一舊間,彼此融合又對比,創造出屬於這片土地的台式新生活,使「台灣風格」得以代代相傳。

大厝護龍(DESIGNED BY HAO DESIGN / PHOTO VIA HEY!CHEESE)

大厝護龍(DESIGNED BY HAO DESIGN / PHOTO VIA HEY!CHEE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