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兼人父與設計師,談浸潤美學養成第一線「家」

Know-HAO | September 30, 2021

浸潤美學養成,從「家」開始,從「小」做起。自己升格為新手爸媽後,便開始思索著要如何在日常中營造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,再加上近幾年規劃了許多親子空間,一點一滴的梳理出「浸潤美學」,為下一代打造「美」的成長環境,豐富他們的五感體驗及心靈感受,進而成為人生的養分。

美學環境,如何營造?

家,是孩子呱呱墜地後,第一個長時間活動的場域,我喜歡以「他們的視角」出發,保留開闊的格局、大幅的留白,不限定哪個區域該做什麼,而是將空間交由孩子們自由發揮,給予他們彈性調整家具和佈置的環境,學習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, 而不被框架所限制。除了簡單開闊的格局規劃,我也想給予孩子最純粹的觸覺感受,因此材料上大多選用木地板、樺木夾板、 特殊塗料等自然素材與紋理。

開闊的格局規劃,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圈。(半伴 / Hey!cheese 拍攝)

開闊的格局規劃,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的生活圈。(半伴 / Hey!cheese 拍攝)

一個空間,加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,可以有百種玩法。(半伴)

一個空間,加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,可以有百種玩法。(半伴

由兒童家具組成的生活圈,亂中自有他們的秩序。(半伴)

由兒童家具組成的生活圈,亂中自有他們的秩序。(半伴

一個好的空間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與一顆勇於冒險的心,規劃一面黑板牆,鼓勵他們畫出心中所想;藉由洞洞板與書櫃的彈性設計,小朋友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創作與收藏品,從小參與家的佈置;並透過上下分層式設計,打造孩子們的秘密基地,在家也可以探索多種生活動線。孩子天生就喜歡運用身體嘗試各種可能,因此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,大人適時的給予支持與陪伴,其他的就留待孩子自由發揮即可。

可彈性調整的洞洞板讓孩子有自由發揮佈置的空間。(半伴 / Hey!cheese 拍攝)

可彈性調整的洞洞板讓孩子有自由發揮佈置的空間。(半伴 / Hey!cheese 拍攝)

加強結構的洞洞板除了收納,孩子突發奇想變成攀爬架。(半伴)

加強結構的洞洞板除了收納,孩子突發奇想變成攀爬架。(半伴

整牆書櫃暗藏攀爬機關,等待孩子發掘通往滑梯的秘密通道。(Sense of Ritual / Hey!cheese 拍攝)

整牆書櫃暗藏攀爬機關,等待孩子發掘通往滑梯的秘密通道。(Sense of Ritual / Hey!cheese 拍攝)

美學教育,從何教起?

什麼是美?這是一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哉問,但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不免失足落入框架,誰畫得越像,獲得的名次、分數、讚美越多,進而限制了思考模式,而電視內容和卡通也是經由大人思考過後所設計的產物,是大人所認知的美,但孩子天生就是抽象思考,透過觀察而後重組出個人見解,因此我都鼓勵孩子們接觸自然且真實的事物,經由自己的消化,表達出來的東西才是屬於自己的美;在空間設計上,我也會以投影布幕代替電視,一方面不傷眼,另一方面也是減少小朋友看電視的機會。孩子的每一幅抽象創作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,是大人們看不見的想像力,我想盡可能提供下一代可以天馬行空的園地,長大後,讓想像力真的可以成為他們的超能力!

少了電視,多了互動。(Toast’s  Home / Hey!cheese 拍攝)

少了電視,多了互動。(Toast’s Home / Hey!cheese 拍攝)

大自然也是兒童成長期間不可或缺的學習資源,俯拾即是的樹葉、枯枝、石頭、 泥沙皆是很棒的教材兼玩具,非疫情期間,我時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尋寶,替家中的展示區增添新成員,有時也會變成創作媒材和扮家家酒的道具之一,從中學習 「自然之美」。

小朋友合力用自然素材蓋樹屋。(攝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)

小朋友合力用自然素材蓋樹屋。(攝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

「浸潤美學」是我近幾年為人父和設計師身份的感想,發現只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發揮空間,讓他們的感官體驗美好的人事物,就像是在培養皿中注入養分,美學細胞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繁衍,待日後進入校園和社會,將有機會漸進式地影響同儕、體制及下一代。如果你不知如何開始,可以從最簡單的:關掉電視,鼓勵孩子自由創作為第一步,海不一定是藍色,月亮不一定是圓的,也不必模仿別人畫畫,一點一滴的改變,期待往後越來越美的台灣。

本文同步刊載於雜誌《室內interior》#334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