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對於改造老屋充滿期待,但在接手時,眼前屋況破舊、水電全斷。考慮到建築的歷史意義與特殊文化價值的存在,關於是否能夠在不破壞的狀態下,創造出新的空間感,是團隊不時思考的。譬如日式房舍的屋瓦為外觀一大特色,但在整建時,卻面臨屋頂漏水問題,必須先做好防水層,再整理屋瓦;而原本眷村象徵性的紅色大門,接手時已為較現代感的鋁材質大門,最後將其連結高雄的工業城特質,以貨櫃的元素來表現紅色大門,呈現高雄的風景的縮影。
從貨櫃門走進眷永堂,雖然行走至玄關的距離不長,但我們試圖鋪排了路徑,以做為通往不同的空間的指引。團隊成員透過水泥翻模,灌出一片片的「步道」,而幾個小角落使用園藝用的碎石與沙,豢養符合南國氣候的熱帶植栽。門口小庭院景觀佈局,含多肉植物、爬牆虎、金虎、小仙人掌、龍舌蘭、天堂鳥等植物,為老空間加入綺想與活力。此外,在面庭院一側,以木棧板打造接鄰推拉門的小平台,除包覆室外機,也抓住日式平房具備戶外平台的休憩特色,人們可坐在這裏透透氣,吹吹涼風,享受小平台所製造的悠閒。至於一般日式平房常見的石階,在眷永堂,則藉由防水木作打造的「樂高積木」,搭配一旁粉紅色的小門,為庭院創造趣味,希望帶給空間豐富的想像。